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
外汇经纪公司就采用OpenBox系统的专用
交易电话来
执行交易。
经纪人通过面前的
扩音器直接与
银行连接,不断
传递
交易信息。
此时,所有银行都能听到所有正在执行的交易。
价格策略是根据
购买者不同的支付能力和效用条件,结合产品进行
定价,以达到最大
利润的一种定价方法。
价格策略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它起源于19世纪末大规模零售业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是决定购买者
选择的主要
因素;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非价格因素在购买者的选择行为中变得相对更加重要。
但是,价格仍然是决定
企业
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营销组合中,价格是唯一能够产生收益的因素,其他因素则作为成本来体现。
企业在首次制定价格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定价
目标;(2)需求量的确定;(3)估计成本;(4)定价方法的选择;(5)最终价格的选择。
定价目标企业的定价目标是建立在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盈利的基础上。
它是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保证和手段。
同时,它也是企业定价策略和定价方法的基础。
企业定价目标拓展目标,维护企业的生存空间扩大企业规模多品种管理利润目标最高利润满足利润
预期利润销售额的增加销售目标扩大市场份额争取中间商有竞争力的目标稳定的价格应对竞争质量第一社会目标社会化营销理念美疾控中心发现更多
强生疫苗关联血栓
病例:根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5月14日6时30分左右,
美国累计
确诊新冠肺炎病例33617935例,累计
死亡病例598467例。
与前一日6时30分数据相比,美国
新增确诊病例36186例,新增死亡病例748例。
数据显示,印度、
巴西、美国、阿根廷、法国是新增确诊病例数最多的五个
国家,印度、巴西、美国、哥伦比亚、阿根廷是新增死亡病例数最多的五个国家。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2日说,又发现十余例接种强生新冠疫苗后出现血栓的病例,出现该症状的人数增至28人,其中大部分为
女性。
疾控中心说,在目前全美超过870万强生疫苗接种者中,累计确认28人出现血栓形成并伴有血小板减少症。
在这28例病例中,大多数为18岁至
49岁女性,在30岁至39岁女性接种者中,出现上述症状的几率为每百万人12.4例,在40岁至49岁女性中,为每百万人9.4例。
症状一般在接种后数日至两周内出现。
扩大交易主体和拓展
实需内涵是
在岸市场发展的关键 这波
人民币急涨背后的推手,是近期市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顺周期羊群效应。
这暴露了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发展的一些短板。
众所周知,香港有一个无本金交割远期(NDF)人民币外汇离岸市场。
在2010年离岸人民币市场大发展,推出可交割的人民币外汇远期之前(DF),NDF曾经是海外对冲或投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工具,NDF价格也是人民币汇率的一个重要影子价格。
尽管近年来因为DF崛起,NDF市场的活跃度和代表性有所下降,但仍可作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一个重要参考。
笔者就常用1年期NDF隐含的价格来反映可度量的人民币汇率预期。
央行对NDF市场没有调控或干预。
但无论市场出现单边升值或贬值预期,由于NDF交易的
参与者既有对冲汇率风险的套保者,也有押注汇率波动的投机者。
这些参与者的风险偏好多元化,且交易没有限制,故即便出现单边预期,但只要大家预期不一致,NDF仍然可以随时出清。
如有人预期人民币未来一年可能升值1%,有人预期是3%,那么,在1%至3%的预期差之间,买卖双方就可能达成交易。
在岸市场的情形却截然不同。
在岸市场上,无论即期还是衍生品交易,都有要基于合法合规的贸易投资需求的实需原则规范。
无论在银行结售汇还是银行间市场,基本都要遵循这一要求,故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同质化,这就容易出现单边市场。
现在,我们大力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新常态,聚焦主业,避免偏离风险
中性的“炒汇”行为,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但由于坚持实需原则,在外贸进出口较大顺差的情况下,“风险中性”的结果很可能是对未来的
结汇和购汇需求都应该凭单证进行对冲,则远期结售汇大概率将是远期净结汇。
而因为银行与客户签订远期合约后,将通过近端拆入美元换成人民币、远端卖出人民币归还美元的掉期来对冲远期净结汇的敞口。
而这意味着银行将加大在即期市场提前卖出外汇的力度,进而加速即期市场人民币升值。
可见,“风险中性”可以缓解微观市场主体的困境,却难以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三年一次抽样调查的结果,2019年,全球日外汇交易量6.60万亿美元。
其中,美元日成交量5.82万亿,占88%;人民币日成交量2850亿,仅占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披露的八种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最后。
人民币日成交量中,在岸的即期交易占到全球人民币即期交易的52%,但远期和期权交易占比均为1/3稍强。
于在岸市场,扩大交易主体,引入不同风险偏好的市场参与者,同时拓展实需内涵,放松交易限制,此二者与丰富交易产品“三管齐下”,对于境内外汇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2005年“7·21”汇改以后,我们就鼓励“两非”入市,即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做结售汇业务,成为银行间市场会员。
但因为没有放开相关交易限制,只相当于将之前银行柜台结售汇业务转到银行间市场办理,所以积极效果并不明显。
到去年,非银行金融机构占境内外汇市场份额的比重仅有1.1%,而全球2019年此项平均占比为55%。
此外,我国早在“7·21”汇改之初就推出了外汇和货币掉期业务。
这是全球广泛使用的外汇衍生品。
但因为境内执行实需原则较为严格,去年该项交易在境内银行对客户外汇交易占比仅有5%,远低于2019年全球平均为43%的水平。
而在汇率单边预期不强的情况下,本有助于减轻即期市场的外汇供求失衡压力。
比如说,最近人民币升值较快,有些企业可能不愿意低位结汇,但又有本币支付需求,本可以通过近端卖出美元换取人民币、远端卖出人民币归还美元的掉期交易来调剂。
现在,因掉期业务的操作不够便利,企业可能选择被动结汇。
参与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