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欧洲、
美国的CPI等通胀数据都在大幅飙升,但通胀结构却明显不同。
欧洲CPI的大幅
上行,主要还是油价带动,而剔除能源类的核心通胀水平依然偏低,甚至面临一定的通缩压力。
美国才是更为普遍的涨价,
通胀压力要远远大于欧洲。
通胀
分化的背后是二者刺激模式和力度的不同,美国高强度“
发钱”模式大幅提高了
居民收入,欧洲虽然也给居民“发钱”,但力度没有美国那么大,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欧、
美的消费
能力出现分化。
其它经济体居民收入增长也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预计美国经济的修复进度依然要快于欧洲、日本等,美元或触底反弹,
美债收益率或重新上行。
来自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5月26日
人民币
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099,较前一交易日上调184个基点。
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出一波
升值行情,尤其是进入4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上涨。
粤开证券研究院负责人康崇利对《
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4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重回走强态势,由多方面因素所致。
首先,4月份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90.1540,0.1072,0.12%)下行,美国实际利率下行,经济复苏动能放缓。
5月份以来,美国就业疲弱、通胀飙升引发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波动。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的高景气度、经济修复和自身综合实力发展使得国内资产吸引力提升,提高人民币需求,从而推动人民币币值提升。
第三,中国产能继续恢复,今年对美出口有望继续保持高景气,贸易顺差为
人民币升值提供动力。
“人民币升值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主要的,中国经济基本面恢复向好态势,特别是外贸形势持续向好,贸易盈余保持较高水平,再加上资本持续流入,有力地支撑了人民币升值。
外因方面,美国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美元走向疲软,不仅造成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走高,也促使其他经济体货币被动升值。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
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有效应对输入性通胀成为相关部门工作之一。
近日,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研究部主任吕进中撰文表示,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国际市场价格的输入性影响不可避免。
建议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注重进出口平衡,增强汇率弹性,人民币适当升值,抵御输入性效应。
参与评论(0)